
膠東在線3月29日訊 3月24日下午,煙臺十四中開展了第二期課改論壇,通過理科和文科各一節代表性課堂和班主任代表的經驗總結,就新一輪課改深度學習要求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和班組建設在課改推進中的操作方案進行了深入交流。高海峰副校長主持會議,趙燕校長、張濤副校長及高中部全體教師參加了本次交流會。
生物教研組長于雪老師以教學內容《伴性遺傳》為主題,介紹了生物學科在學校新一輪課改要求下的實施模式。根據具體學情和當堂內容的課程特點,她將課堂流程的五步稍作修改:復習檢測,導入新課;預習反饋,目標解讀;基礎梳理,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拓展提升;總結檢測,布置作業。
在課堂設計上,于雪老師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對比朱元璋和道爾頓對色盲認識的不同態度,挖掘道爾頓發現色盲故事的教育價值。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引導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從中發現問題并尋找答案的品質。然后,在梳理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利用教材插圖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分析紅綠色盲的遺傳規律。例如,將梳理出的幾種婚配方式分配給八個小組,任務是書寫遺傳圖解并計算患病概率,拍照上傳,交流點評存在的問題,提高答題的規范性。同時利用書寫的遺傳圖解,紅筆標注患病基因,追蹤其來源與去路,探究該病的其他遺傳特點。讓學生感知紅綠色盲“形在圖中,理在圖外”。該過程既能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核心素養的社會責任中,要求學生能夠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積極運用生物學的知識和方法,關注社會議題,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因此,在拓展提升中,于雪老師設置了“伴性遺傳在醫學和育種中的應用”,讓學生體驗醫生和育種專家的角色并給出相應的建議,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語文教研組長梁兆娜老師代替外出教研的張昕怡老師,以《教無涯,研無盡》為題交流了張老師根據語文課文《揚州慢》的特點對“345”課堂教學實施改革進行的教學課堂設計。
在導學案的設計中,張老師采用完成預習學案和口頭回答相結合的方式溫故知新,既面向全體,又能關注個別的學生,能盡可能帶動所有學生進入課堂。同時,這一問題既回顧復習了上節課的知識點又導入了這節課的核心問題,使復習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新課學習做好知識準備。
在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組為單位重點賞析個別語句。賞析哪句話,怎么賞析是由小組共同商量的,充分發揮小組的能動性,讓學生賞析他們喜歡的句子。按照“感情基調是什么-為什么產生此種情感-這種情感的含義是什么”的順序,嘗試建立起以“情感”為核心的有邏輯、有結構、有體系的知識結構,強調教學中學生所學的知識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構建上,引導學生理解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時代的縮影,從中可以讀出興亡之音,揚州昔日的興盛繁華就寫在《望海潮》里;如果不消除戰亂,杭州的結局或許就寫在《揚州慢》里。這兩首詞是刻錄著兩座城市的興衰的“地圖”,詩詞將城市、國家的起起伏伏記錄了下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文字魅力,從而明確學習詩詞經典的意義就在于對當下社會生活的指引。
年輕班主任代表張偉老師,從班級管理和小組建設等方面,分享了他對于如何在新一輪課改要求下加強班級建設和如何做一個智慧型班主任的思考。
對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他提出“家人、同學、將軍”三種不同類型,在班風建設上提出“第一精神”和對學生的獎勵機制,并說明了他如何運用這一理念引領班級良性競爭——“得了第一名,去凝聚班級;沒得第一名,去指導班級”。在班委設置上,張老師分享了他不設班委上限的管理思路,積極發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班級建設。
在小組建設方面,張偉老師提出組內競爭和組間競爭的雙向競爭機制,通過組員定期調整、組內自主管理、獎懲分數日清、優勝小組及時獎勵等方法,讓小組的量化結果注重實效性,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找到動力和樂趣。
在團隊建設方面,張偉老師還建議班主任們要利用好體活課,把體活課設計成一場團隊游戲,用體活課促進小組成員交流,提高小組凝聚力,培養團隊精神。張偉老師對班級工作的熱情和精心設計的管理方案,引起了在場老師的強烈共鳴。
會議最后,高校長對老師們的交流進行了總結,并指出課改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課改中每一位老師都要不斷學習、借鑒、吸收、內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