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歲首,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舉國上下,眾志成城。面對疫情的沖擊,山東鑫海礦業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前瞻性思維將市場重點由國外迅速轉到國內,依托礦業全產業鏈服務(EPC+M+O)模式成功實現了逆勢增長。鑫海礦裝董事長張云龍介紹說,“鑫海礦裝轉型升級的成功,離不開‘五化戰略’的全面實施,即市場國際化、營銷互聯化、制造服務化、發展創新化、管理現代化。”

市場國際化-以全球化開辟更大市場
礦業是工業的糧食,美國、日本等國家早已實現了全球化發展,中國也是大勢所趨。為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2012年起,鑫海礦裝業務全面轉向國際市場,實施“全球化”戰略布局,組建了一支由多名外籍員工組成的專業隊伍,幾乎所有涉礦國家的業務都能應對。
目前,鑫海礦裝已相繼在多個海外國家設立辦事處,服務過2000座礦山、500座礦業,礦業全產業鏈服務(EPC+M+O)項目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在礦業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推進,鑫海礦裝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開展的礦業合作發展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營銷互聯化-打造外貿業務的新業態
通過“互聯網+”戰略,鑫海礦裝設立了海外電商中心,組建專業的互聯網業務團隊,通過借助谷歌、推特等多種網絡平臺和營銷方式拓展海外市場。2019年,鑫海礦裝網站的海外訪問量達到了68萬人次/月。官方Facebook主頁粉絲更是突破了百萬大關,在全球工程和礦山領域粉絲量排名位列第一,成為Facebook全球經典營銷案例,全方面提升了鑫海礦裝的全球知名度。
不同于許多企業做網站只是為了進行形象展示,鑫海礦裝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篩選出與業務相關的各類關鍵詞,構建了3萬余個業務介紹頁面,滿足意向客戶的不同搜索需要。目前,客戶搜索各類與礦山業務相關的關鍵詞都能快速找到鑫海礦裝的業務介紹。鑫海礦裝利用互聯網轉型升級的商業模式打造了外貿業務的新業態,實現了營銷模式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并成功入選清華大學EMBA教學案例庫的經典案例。

制造服務化-打造礦業全產業鏈服務(EPC+M+O)
對于如何實現由單一設備供應商到全產業鏈服務商的轉型升級,鑫海礦裝進行了大量的探索。通過多元化戰略,鑫海礦裝大力拓展了公司的服務范圍,將主營業務升級為礦業全產業鏈服務(EPC+M+O),形成了一條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價值鏈條,全程從選礦廠實際情況出發,量身定制,開啟了礦山行業全新價值鏈服務時代。
“鑫海礦裝自1997年成立之初,就率先走上礦山工程‘一條龍’服務之路,在2012年審時度勢積極轉型升級,2019年又將自身選廠整體服務(EPC)拓展為集‘設計和研究服務-成套設備制造與采購-調試和交付-礦山管理-礦山運營’為一體的‘礦業全產業鏈服務(EPC+M+O)’。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其一站式、定制化選廠服務,涉及了現代化礦山企業建設的各個環節,我們鑫海礦裝盡可能地把選礦廠項目服務的各個環節考慮得更全面化、細致化,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解客戶之所需。”張云龍說道。

發展創新化-以前瞻思維服務客戶需要
談到創新,張云龍說:“世界上沒有一樣的礦山,每一座礦山都有每一座礦山的特點,所以我們希望在進行項目時打開思維,針對每一項目量身定做方案,不傳統、不保守、不簡單拷貝方案,用前瞻思維想到客戶未來需要,為客戶超前服務。”
鑫海礦裝已將“發展創新化”融入業務模式創新、技術和產品研發、人才儲備等多個方面。為實現技術創新,鑫海礦裝成立礦山研究院、礦山設計院與機械設計院三大院系,為銷售工作的順利開展及礦業全產業鏈服務(EPC+M+O)的全面推行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2020年上半年,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抗擊疫情帶來的雙重挑戰,鑫海礦裝更是以前瞻性思維,及時調整市場方向,將業務重點轉回國內,賦能經濟內循環,成功實現了逆勢增長。

目前,鑫海礦裝擁有一百多名礦業技術專家、由澳大拉西亞礦業與冶金學會院士(FAusIMM)和山東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張云龍董事長領銜,憑借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申請了多項專利技術,擁有兩大生產廠區、100多臺套通用機械加工設備等,可生產采、選、冶1000余種設備,可為50000噸/日規模以下的礦山生產提供全套主輔設備。
管理現代化-打造高效運行的現代化企業
為配合市場國際化、營銷互聯化、制造服務化三大發展戰略執行,鑫海礦裝進行了全面的管理體系再造,打造出一套現代化的管理體系,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積累,鑫海礦裝已成功建立起市場分析和風險評估、渠道開發和銷售管理、客戶管理和服務、供應鏈、物流和質量管理等體系,最終實現了自身運營管理的數據化、精細化,提升了公司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展望未來,鑫海礦裝將繼續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力和服務水平,用更好的產品和技術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瞄準“互聯網+”趨勢,挖掘新的市場發展空間,積極探索自身轉型升級發展之道,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鑫海夢”,為國家新舊動能轉換貢獻力量。(于琳)
責任編輯:殷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