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既要有顏值,又要有氣質
作者:鄒少菲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古詞里的鄉村是自然淳樸的,而如今的中國鄉村更是有了時代之美。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從思緒纏綿的桑梓故土,到綠水青山的美麗家園,美麗鄉村建設順應了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讓老百姓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
美麗鄉村人人向往,那美麗鄉村究竟美在何處?真正的美麗鄉村,不僅要有顏值,還要有氣質,只有內外兼修,增顏提質,美麗鄉村才能煥發長久魅力。
美麗鄉村美在“顏值”。如今的鄉村,人居環境可謂舊貌換新顏,到處呈現出整潔亮麗的新面貌、新氣象。道路硬化了、村莊綠化了、街道亮化了,那個曾經下雨泥濘不堪,夜晚黑燈瞎火,垃圾隨意傾倒的鄉村已經成為過去時。道路整潔,河水清澈,綠樹成蔭,這樣優美的環境,不但讓村莊美了,讓村民的心里亮堂了,更為鄉村帶來新氣象,賦予鄉村發展新活力。有了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如今,一些“高顏值”的村莊已經成為網紅景點,自然優美的環境如靚麗的名片,吸引游客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美麗鄉村把“顏值”變為“價值”,讓良好的人居環境轉化為致富資源,用美景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
美麗鄉村美在“氣質”。美麗可以千篇一律,氣質卻是獨一無二。只有顏值與氣質并存,外在與內在兼修,才能讓美麗鄉村不斷“升值”。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容易形成一種“千村一面”的誤區,看似美麗現代,卻丟了鄉土之魂,造成“美則美矣,韻猶未也”的狀況,這種美也注定如曇花一現,無法長久。其實,鄉村美不美,不僅要用環境說話,還要以“氣質”來衡量。換言之,鄉村美麗與否,不僅取決于美化綠化工程、鄉村外在面貌,更要看內在的精神面貌。這種精神面貌形成了每個鄉村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是鄉風的淳樸,是文化的豐富,是歷史的傳承,甚至一座老屋、一棵古樹、一種手藝,都構成一座村莊獨有的氣韻。美麗鄉村的“氣質”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傳承、需要堅守、也需要與時俱進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在美麗鄉村內在“氣質”的打造上,注重呈現生動鮮活的鄉村特色元素,努力保護傳統的鄉土文化根脈,同時也要賦予美麗鄉村新的時代精神,讓這種獨一無二的氣質,成為美麗鄉村最亮的底色。
美麗鄉村,美在顏值,美在氣質,更要美在老百姓心里。優化村莊布局、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一項民心工程,要壓實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責任,牢記初心使命,把好事辦好。美麗鄉村建設要始終將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貫穿始終,貫穿各個方面,把村民滿不滿意、認不認可作為評價“美不美”的根本標準。只有讓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只有讓村民發自內心的贊美,美麗鄉村才能美得真切,美得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