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領導下,沂蒙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而百姓對黨的堅定支持,也是老區戰勝一切困難險阻、實現跨越發展的根本法寶。今天的《老區新貌》,跟隨記者走進沂蒙鄉村,一起探尋黨和百姓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再過不久,臨沭縣曹莊鎮的朱村紅色旅游景區就將正式開放,在村里講了一輩子戰斗故事的王經臣,最近正忙著整理豐富他的講解詞。
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講解員王經臣說:“現在是幸福了,做夢也沒想到能過上這么好的日子。一代比一代強,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朱村在抗日戰爭中,是沭河沿岸的革命根據地,著名的“朱村戰斗”就在這里打響。黨的十八大以后,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的朱村大橋、濱河大道,讓原本偏僻的村子變得四通八達;村莊變景區,在家門口就能上班的村民,腰包越來越鼓。2021年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元,是2013年的2倍多。

朱村92歲的老支前模范王克昌,每天都會繞著村子走一走。他說:“大街小巷全鋪的水泥,確實就是共產黨有能力、有本事,我們全部沾共產黨的光。”
當地正以朱村為核心打造鄉村振興片區,一村帶九村,先富幫后富。
臨沭縣曹莊鎮黨委書記高志遠介紹說:“成立片區黨委,讓整個片區所有的事務,包括產業進行鏈接,一塊協同發展。 ”


抗戰時期,老區開展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抗戰以后實行土地改革,如今推進鄉村振興。時代在變,黨為老區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始終未變。蘭陵縣代村,是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領頭雁”,但村史館里的這些法院傳票,卻是村書記王傳喜剛上任時,村里干群關系緊張的最真實寫照。
臨沂市蘭陵縣卞莊鎮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介紹說:“那個時候三天兩頭去出庭,累計126張,債務是380多萬元。 ”

千難萬難,難不倒要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的共產黨人。王傳喜帶著黨員干部反復研究制訂土地調整方案,進行集約經營,一點點挽回村民的支持。2013年,代村建成了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這個4A級的旅游景區,不但讓村民從此生活在公園中,還吸引了大量年輕人返鄉創業,陽臺農業、植物工廠等新點子、新技術不斷涌現,村子充滿創新的活力。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總經理劉雁濱介紹說:“為我們對農村有熱情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去探索、去嘗試、去創新突破的土壤。”

用黨心換民心。費縣探索生態資源轉化賦能,核桃峪村這棵一千多年的流蘇樹換來了230萬元的銀行貸款,全部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

河東區等梳理出待辦民生實事,由群眾評議團進行監督評議,滿不滿意,百姓說了算。
“滿意度非常好,絕對打一百分。”費縣馬莊鎮核桃峪村村民劉現國說。
臨沂市民、臨沂市河東區群眾評議員魏靜說:“確實能感受到,只要是有利于咱老百姓的事,黨和政府再難也不怕難,真心為咱老百姓好。 ”

2021年,山東出臺支持沂蒙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方案,25項政策舉措,為老區人民勾畫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黨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正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閃電新聞記者 逯興舉 南雨辰 伊力 李中豪 臨沂臺 曹磊 惠明志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