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2月9日訊(記者 賈楚航 相德蕊 通訊員 侯俊南)14時35分,捷龍三號固體運載火箭(簡稱“捷龍三號火箭”)在黃海海域點火起飛,以“一箭14星”的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D47-50星、豐臺少年二號衛星等14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創新性地采用框式導向海上熱發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運載火箭首次實現海上熱發射,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和難點。
由于箭體規模增大,捷龍三號火箭創新性地采用了框式導向海上熱發射方案,攻克了待發穩定性、離架安全性、燃氣流排導和熱防護設計等技術難題,在確保發射安全性前提下,有效縮短發射流程、降低發射成本。采用大頭罩構型,給衛星更舒適的空間,看上去有點頭大脖子細,這給結構載荷設計、飛行姿態控制和復雜的噪聲振動環境設計等方面帶來很大難題。此外,一體化測發指揮系統更加簡潔、智能,實現筆記本一鍵式發射。
執行本次任務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制,一院所屬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火箭公司)投資,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在海陽固體運載火箭總裝測試基地出廠,并在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出海完成發射的首枚商業四級固體運載火箭。
火箭全箭總長約31米,箭體最大直徑2.65米,起飛質量140噸,具有“運載能力強、整流罩包絡空間大、發射方式多樣化、經濟性好、發射效率高、履約周期短”的特點,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5噸,依靠東方航天港發射保障能力,火箭可在一周內完成星箭技術準備、實施發射,是面向未來衛星星座快速組網發射需求而打造的一型“高性價比、高可靠,快履約、快發射”固體運載火箭。
海陽將在全國形成獨有的“機動+半固定”海上發射新能力
該火箭出廠的中國火箭固體運載火箭總裝測試基地是東方航天港首個形成生產能力的基地,2020年底開工,2021年7月份一期工程已經交付使用,滿足年產10發火箭生產能力,將于2023年二期工程完成建設,屆時將滿足年產20發火箭生產能力和3發火箭的周轉貯存能力。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是東方航天港在發射保障能力方面的一次重要實踐,海上發射安全、靈活、高效的優勢已通過長征十一號和捷龍三號海上發射得到檢驗,航落區安全性好,發射軌道靈活,發射效率高,實現了由海上冷發射向海上熱發射的跨越。此次發射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拓展了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能力,并將逐步實現由一次出海一次發射到一次出海多次發射的能力提升。
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山東煙臺海陽港作為發射母港,在黃海海域成功實施我國首次海上衛星發射。以此為契機,海陽迅速啟動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高標準規劃了總面積34.19平方公里的東方航天港產業園區,聚力打造“國際一流海上發射母港和國家級空天信息產業園”。
近年來,海陽市充分發揮區位和產業優勢,高標準建設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總裝測試基地和共享技術保障廠房,組建海上發射服務公司,快速構建了星箭總裝、測試、轉運、測控、發射一站式商業衛星發射集成服務能力。正在加快建設國內首艘專業化海上發射船和半固定式發射平臺,預計明年投入使用,將在全國形成獨有的“機動+半固定”海上發射新能力。
截至目前,海陽已完成海上衛星發射5次,發射衛星37顆,完成國內首次海上商業發射、首次近岸海上發射、首次海上熱發射,實現了火箭總裝、總測、出港、發射一體化的歷史性突破。產業園區已累計落地項目15個,總投資263.7億元,中國長征火箭、東方空間、星河動力、中科院空天院、九天行歌、宇航裝備、衛星數據產業園等火箭研發制造及核心配套項目正在全面推進中,航天主題科普教育基地明年上半年建成運營,迅速帶動航天文旅綜合體快速起步。全省重大項目“東方慧眼”星座計劃,作為東方航天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以“兩院”院士李德仁團隊研究成果為支撐,致力打造國際領先的星上在軌實時處理、通導遙一體化的空天信息實時智能服務系統,將在近期完成首星發射。

下一步,海陽東方航天港將加快專業化海上發射工程船建設,力爭實現一次出海多次發射,論證半固定式海上發射平臺,持續降低海上發射對火箭的要求,通過半固定+機動模式,大幅提高海上發射的經濟性和靈活性。同時積極探索液體火箭海上發射能力,真正實現“冷熱兼備”“固液兼容”“固定+機動”“一次出海多次發射”更加完備的海上發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