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防控系列——養鳥也可能致病?“鸚鵡熱”防控須知!
2025-06-18 16:24:51 來源: 膠東在線
近年來,隨著寵物飼養熱潮的持續升溫,鸚鵡熱這種通過鳥類傳播的傳染病正悄然威脅著養寵人群的健康安全。本期科普將為您詳細介紹鸚鵡熱的防病知識,幫助您科學防范疾病風險。
一、什么是鸚鵡熱?
鸚鵡熱(Psittacosis),又稱“鳥疫”,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1893年首次從鸚鵡體內分離出病原體,次年該病被確認為傳染病,命名為鸚鵡熱。2022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人畜共患傳染病名錄》。
二、感染后有哪些癥狀?
該病潛伏期一般為5~14天。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可達39-40℃)、咳嗽、呼吸困難、疲憊、畏寒、頭痛及肌肉酸痛等,嚴重者可出現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及休克等臨床表現。
三、鸚鵡熱是如何傳播的?
該病主要通過吸入病鳥周邊的氣霧或塵埃而感染,也可通過近距離接觸病鳥而感染。鳥類相關工作者及寵物鳥愛好者要注意做好預防。
四、如何預防鸚鵡熱?
1.避免接觸傳染源。選擇正規的、經過檢疫的場所購買鳥類。盡量避免前往禽類密集的場所,如活禽市場、養殖場等。
2.做好個人防護。接觸鳥類時,應注意個人防護,減少被抓、咬或撓傷的機會;清理鳥籠或糞便時,建議規范佩戴口罩、手套等,處理后及時洗手。
3.加強環境管理。定期清潔消毒鳥籠、食具,保持通風良好。
4.及時就醫與治療。若接觸鳥類后1-2周內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務必告知醫生接觸史。
責任編輯:劉文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