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8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秘密由北平飛抵煙臺,布置作戰方案,開始了對膠東的冬季大“掃蕩”。參加這次“掃蕩”的日軍有獨立混成第五旅團主力和第五十九師團、獨立混成第六、第七旅團的部分兵力,共計1.5萬人,偽軍及投降派趙保原、秦毓堂等部兵力5000人,同時還有海、空軍配合。這次“掃蕩”,日偽軍采取“拉網合圍”的戰術,先后在馬石山、嶗山、磁山、牙山、艾崮山和兩目山山區進行大“掃蕩”,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嶗山慘案”和“招遠慘案”。
面對強大的敵人,在這次反“掃蕩”戰斗中,膠東部隊為保存有生力量、保衛根據地,采取化整為零、分散活動、分區堅持、互相配合的方針,在膠東人民和地方武裝的大力支持下,同日偽軍展開了殊死的搏斗。在軍事部署上,為便于指揮,膠東八路軍以煙青路為界分為兩個指揮系統:路西的13、14、15團和西海、南海、北海3個軍分區,歸山東軍區第五旅統一指揮;路東的16、17團、抗大膠東分校和東海軍分區,歸膠東軍區統一指揮。與此同時,中共膠東區委、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和膠東軍區還決定,由膠東區公安局干部和警衛部隊組成膠東軍區戰時戒嚴指揮部,堅持在中心根據地開展反“掃蕩”斗爭。在一個多月的反“掃蕩”戰斗中,膠東區軍民英勇斗爭,共斃傷敵人2000余人,沉重打擊了日偽軍囂張氣焰,粉碎了日軍在膠東發動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冬季大“掃蕩”。
在這次冬季反“掃蕩”中,西海地委書記于己午、西海軍分區參謀長于一心、膠東青聯主任林江、16團政委張寰旭、參謀長陳志英和膠東軍區衛生處長兼政委夏云超壯烈犧牲。在馬石山反“掃蕩”中,膠東公安局警衛連王殿元、唐慈等“十八勇士”和五旅13團一個班的“十勇士”,為解救被圍困群眾,浴血奮戰,壯烈犧牲。在嶗山反“掃蕩”中,膠東兵工廠警衛排勇士寧死不屈,毀槍投海,為國捐軀。(供稿單位: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