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煙臺高新區緊緊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主題,將“企業大走訪”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堅持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實效,切實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針對走訪過程中發現的高新技術“中小微”企業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問題,煙臺高新區積極推動“政銀企”深度合作,探索推行政策、平臺、產品“三位一體”金融服務新模式,有效解決了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有力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堅持問題導向,完善扶持企業發展政策體系。高新區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聚集區,此類企業具有高投入、高技術、成長快等特點,但與傳統企業相比,普遍存在固定資產少、信用評價難等問題,導致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阻礙了企業發展壯大。為有效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煙臺高新區想方設法為企排憂解難。一是積極搭建以《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創新試點創建工作方案》為引領的“1+N”政策體系,配套制定金融業發展若干扶持意見、白名單企業管理辦法、金融輔導員等一批制度文件,形成中小微企業融資“四梁八柱”政策扶持體系,為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依據。二是吸引金融人才機構落戶。配套出臺扶持政策,明確提出對入區金融人才給予最高35萬元補貼,對金融機構給予最高1.5億元落戶補助和最高1200萬元租房補助,減輕金融機構初創期發展壓力,引導金融要素和金融資源集聚發展。截至目前,高新區基金管理機構及各類基金累計設立突破110家,總規模突破170億元,期貨機構實現“零”的突破。三是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在落實財政貼息、風險補償、保費補貼等政策基礎上,創新推行“創業擔保貸”與“銀擔二八分險”相結合模式,用好國家、省、市三級擔保基金,將原來全部由創業擔保基金承擔的風險,改為銀行、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按2:8比例承擔,實現風險共擔共管,降低了金融機構放貸風險,擴大了擔保基金規模。
優化金融營商環境,搭建平臺支撐體系。為進一步優化金融營商環境,當好企業發展的堅強后盾,煙臺高新區堅持以金融科技為支撐,打造綜合化、集成化、生態化服務平臺體系。一是建設綜合線上平臺,推行“一站式”服務。歸集稅務、社保、金融等機構數據,引導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入駐,有效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目前,平臺入駐有融資需求企業211家,累計實現融資5600余萬元。二是設立專業科技支行,推行“精準化”服務。積極引導銀行設立分支機構,重點為科技研發型、智力資本型“中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特色化普惠金融服務,形成覆蓋企業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全鏈條服務體系。目前,區內已設立4家科技支行,貸款余額30億元,增長達到18%。三是搭建資源共享載體,推行“市場化”服務。建設高新區創投中心,搭建立體化金融服務體系,以市場化手段聚集金融資源。以高新區工委管委辦公駐地為中心,在2公里范圍內吸引入駐銀行、保險、證券、小額貸款、典當、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各類金融及中介機構近30家,形成近百億元規模融資服務能力,有效推動了百余家企業壯大發展。
聚焦企業需求,創新產品服務體系。為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煙臺高新區聚焦企業需求,鼓勵駐區金融機構根據“中小微”企業經營方式、技術實力、市場前景,開發差異化、個性化、精準化金融需求,不斷豐富金融產品體系。一是積極推動人才價值與資本力量耦合發展,配套制定《“人才貸”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將人才學歷、履歷、職稱、專利以及人才稱號等能體現“智力”的考量維度融入信貸決策體系,將“藍海英才計劃”人才及其長期所在企業納入“人才貸”支持范圍,并將風險補償比例提升至80%。二是修訂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豐富“科信貸”“成果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等產品供給,將企業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評估作價,作為融資依據,推動企業科技成果“變現”和轉化。三是遴選發展前景好的項目,堅持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發展和現代化管理,著力解決種子期、起步期企業融資難題。目前,共設立8支產業引導基金,認繳規模18.1億元,孵化培育出一批高凈值高成長企業。轄區漢鑫科技公司依托專利等技術優勢,先后獲得政府引導基金300萬元、產業基金1000萬元扶持,成為山東省首批、煙臺市首家北交所上市企業。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將黨史學習與具體工作結合,與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急難煩愁”問題結合,才是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正確方式。下步,煙臺高新區將圍繞全市“1+233”工作體系,立足工作實際,不斷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推動解決群眾、企業關心的難點堵點問題的實際行動,搭建政府與群眾間的“連心橋”,打造助力企業發展的“快車道”。(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