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諧音“福祿”,自古便是吉祥富貴的象征。從《詩經》中的“綿綿瓜瓞”到明清的宮廷文玩,彩繪葫蘆承載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月16日,書友們集聚煙臺圖書館尼山書院讀書堂,手握畫筆,以葫蘆為紙、色彩為墨,開啟一場穿越千年的非遺文化之旅。

探秘葫蘆:從“福祿”文化到非遺匠心
活動伊始,文化導師以“葫蘆的前世今生”為引,娓娓道來這項傳統技藝的深厚底蘊。現場陳列的各種形狀,制作精巧的葫蘆工藝品,讓家長與孩子們驚嘆于方寸之間的巧思。
“原來葫蘆還能做成樂器、燈盞、水瓢!”一位小朋友興奮地指著展品說道。
通過互動問答,參與者不僅了解了葫蘆的種植歷史,更深刻體會到非遺技藝中“物盡其用”的東方智慧。


執筆繪春秋:親子共筑“福祿”夢
動手環節中,牟平區葫蘆彩繪代表性傳承人曲老師親自示范彩繪技巧:“調色要‘濃而不滯’,運筆需‘柔中帶剛’,圖案設計可傳統亦可創新。”
孩子們挑選心儀的葫蘆胚,家長則化身“助教”,或協助勾勒輪廓,或調配水彩顏料,親子默契悄然升溫。
活動現場,有的小朋友以金粉寫下“八方來財”,有的用朱紅點染“陰陽八卦”,還有孩子將網絡熱梗與傳統紋樣結合,創意十足。
曲老師穿梭其間,手把手指導暈染技法:“你們畫成什么模樣都好看,都是獨一無二的,彩繪葫蘆的魂,在于將自然之美與人文情懷融為一體。”
成果展匠心:傳統文化照見生活之美
經過兩個小時的精心創作,十件獨一無二的彩繪葫蘆作品“誕生”。葫蘆上的牡丹雍容綻放,福字金光閃閃,傳統紋樣與現代筆觸交織,引得眾人連連拍照。
一位家長感慨:“和孩子一起靜心創作,才發現非遺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這一筆一畫的揮灑間。”



這場非遺彩繪葫蘆活動,不僅讓市民近距離觸摸傳統技藝的肌理,更讓“匠人精神”在親子協作中生根發芽。
未來,煙臺圖書館尼山書院將持續推出論語誦讀、剪紙等文化活動,讓傳統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續寫“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