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5月26日訊(通訊員 郭健 實習編輯 王夢婷)出生于1997年的王龍珠是煙臺高新區馬山街道海岸社區的一名社區工作者。初次見面時,她正在處理一起居民投訴,為解決訴求人問題而跑上跑下。
今年2月份,王龍珠工作崗位從黨建專崗調整到12345熱線工單降訴。“12345熱線工單,一方連著居民訴求,一方連著社區的考核指標,剛開始接手時感到壓力很大,有種害怕和焦慮的情緒。”王龍珠坦言。

一開始,連投訴類型都摸不清楚,到現在處理起各類投訴有章可循,面對情緒激動的居民,也能心平氣和地去安慰,王龍珠在工作中收獲著經驗和成長。她還總結出一套“四步閉環法”,實現矛盾和投訴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有效化解居民急難愁盼,維護著一方安寧和諧。
從專崗專能到全科全能,王龍珠的蛻變,得益于馬山街道創新開展的社區工作者輪訓活動。
隨著社區治理工作日益復雜多元,社區工作者面臨諸多新挑戰。“以往專崗專能工作模式易形成‘經驗孤島’,不同崗位、社區間經驗難以共享,導致社區在處理復雜民生問題、組織社區活動等方面逐漸吃力,限制了治理效能提升。”馬山街道黨委負責人坦言,鑒于現有情況,街道亟需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全面激活社區治理“主心骨”功能,為基層治理注入強勁動能。

不久前,馬山街道召開“精品精治年”專項工作推進會,系統謀劃2025年社區治理創新路徑。各社區推出“一社一品”特色品牌,全面推進“美好高新·幸福家園”建設。在此基礎上,街道以輪訓工作為抓手,創新推出“崗位輪換+專題培訓+研討思辨”三位一體的輪訓模式,以海興社區、海博社區、藍海社區為授課地點,聚焦二十名社區骨干及后備干部,展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跨社區學習交流。
能說、會寫、善表達,是社區工作者的必備技能之一。
“日常的工作PPT,怎么才能更好地呈現給觀眾?一定要有圖片和簡明扼要的數據,講解PPT也不能一味照著上面的文字念,整個社區情況要熟悉到張嘴就來……”4月25日上午,海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會議室,海興社區黨總支書記為學員上了一堂精彩的PPT技能提升課。她系統講解了 PPT 制作技巧與檔案管理操作規范,幫助學員扎實掌握基礎辦公技能。課堂上,五個學員認真聽用心記,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

鄰里糾紛該如何處理?海博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力蘊帶領學員直面糾紛現場,展開了“真刀真槍”的教學。
“銀海熙岸小區902戶衛生間漏水至樓下 802戶,引發 802 戶浴霸漏電、墻體陰濕,且 802戶因未交物業費不愿求助物業,鄰里矛盾激化。”一日,海博社區黨總支書記接到這樣一則消息。她迅速陪同工作人員及輪訓學員實地走訪,了解詳情。原來,802戶索要 1.2萬元賠償及兩年維修質保,902戶不認可。經社區多次協調,實時追蹤進展,最終促成雙方以2000元賠償達成和解,握手言和。
在實務能力培養階段,馬山街道重點聚焦“幸福家園”建設方案設計、矛盾糾紛調解實務技巧分享、新就業群體服務創新、物業管理提質增效等社區治理中的核心課題,建立“問題分級處置—進度實時追蹤—結果雙向反饋”閉環機制,推動解決居民家中漏水、噪音擾民等十余項民生實事,著力鍛造學員解決復雜治理難題的實戰能力。“基層治理如‘繡花’,需精針細線勾勒民生圖景,輪訓讓我深刻體悟到,優秀社區治理的核心在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守,以及與居民需求無縫對接的實踐智慧。”藍海社區輪訓人員曲晨說。

在探索社區如何進行自我造血環節,藍海社區黨總支書記修巖帶領六名輪訓學員,參觀了“幸福鄰里”社區助餐點。他結合藍海社區正在開展的“暖心食光”社區助餐項目,現場給大家講解了如何引入第三方助餐企業,社區黨組織如何介入企業進行監管,如何與企業議定收益充實社區基金等問題,為破解社區治理資金困境提供了鮮活樣本。
此外,在創新機制層面,馬山街道創新構建“理論導師+實戰導師”雙師聯動機制。一方面,邀請其他縣市區的“明星社區書記”開展“書記沙龍”活動,就社區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分享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另一方面,圍繞提升物業服務效能展開多次專題會議,邀請轄區調解專家、各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成員為社區骨干人員進行“實戰案例剖析”,讓學員們在模擬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一套“組合拳”下來,輪訓學員開闊了眼界,能力素質和專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還實現了從經驗共享向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轉化,為破解社區治理痛點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此次社區工作者輪訓活動,既讓社區工作者練就了“鐵腳板”的功夫,又掌握了“金點子”的智慧,形成經驗沉淀— 成果轉化—制度創新的良性循環,推動社區治理從單打獨斗邁向協同發展。今后,煙臺高新區馬山街道將持續深化輪訓機制,培育一批“懂治理、會服務、能創新”的社區尖兵,為居民幸福生活鋪就溫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