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看到了城墻,意味著我們回家了。北京時間6月7日18:30,伴隨著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緩緩駛入西安站,這場以絲路為媒,火車為橋,促進人文相親、文化相融,跨越3600公里的絲路旅程圓滿落幕了。車上二百余位旅客走下火車,滿載著希望,也滿載著收獲。




今年是哈薩克斯坦“中國旅游年”。為促進中哈兩國人文交流,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互聯互通,29日,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首發列車從西安站始發。經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境,于哈薩克斯坦時間5月31日晚抵達阿拉木圖。運行期間,列車將每天分時段舉行中醫展示體驗、傳統文化知識講座、非遺展示體驗及書畫現場創作、戲曲表演等活動,讓大家以“慢旅行”方式深度體驗沿線自然風光和各地人文風情。專列抵達阿拉木圖后,開展了主題為“人文專列·攜手同行”的系列人文旅游交流活動,促進兩地民間交流與合作,其中人文交流集市、文博考古交流活動、中哈足球友誼賽等都備受關注,活動不僅向哈方展示了中國的非遺、書法、中醫等傳統文化,也感受了哈薩克斯坦的異域風情,并從不同領域深化了西安與阿拉木圖的交流合作,推動兩市文化旅游體育商貿深度融合。

畫家晏子在火車上創作了多幅關于阿拉木圖城市風情的速寫畫作。

順利抵達西安前夕,記者采訪了跟隨人文專列出行的俄裔中國油畫家晏子,她表示收獲特別大。“我是一名環保生態畫家,此行我給她們帶來了一幅油畫叫《哥倆》,畫的是我們秦嶺大熊貓,一方面因為秦嶺大熊貓也是我們陜西的標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兩個大熊貓也寓意著中哈友誼源遠流長。阿拉木圖生態保護做得特別好,我會把在中亞之行中感受到的藝術元素運用到我今后的創作中。”晏子畫了二十多張阿拉木圖的街景、咖啡館等的速寫,大部分都是當場創作的,回來又根據記憶二次加工,“這是一個畫家的基本素養,就應該用畫筆描繪出來自己看到的一切。”

秦腔名家惠敏莉也帶著精彩節目亮相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游交流周。
和晏子一樣,感到收獲滿滿的還有西安市中心醫院的王琦俠,她坦言在去哈薩克斯坦之前,還曾有過擔心外國游客是不是能夠接受中國的醫藥文化,“然而,當中藥真的擺在他們面前,他們聞到了中草藥香,喝到了我們中醫的代茶飲,也感受到了中醫推拿的效果后,很快接受了中醫文化,展位前來體驗各種項目的當地群眾特別多。我們現場教他們做八段錦,他們也和我們一起做,結束后還豎起大拇指,這些都讓我們很感動。”
西安旅游集團作為本次活動的承運商,總經理陸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專列的開行,真的是把詩與遠方進行了一次完美的結合,活動過程中,我們想說的感謝也很多,取得成果也很大。我們要感謝每一位選擇我們的乘客,是他們的信任,使我們的車廂、使我們這次旅程留下了難忘和深刻的記憶。也感謝我們所有的合作方,鐵路部門精準的調度和合理的安排,讓我們的這次的行程遙遠但是不枯燥,感謝我們的中醫,感謝我們的非遺,感謝我們民俗的展演,使我們的車廂有了更多的體驗。精細的組織,合理的籌劃,在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和所有人的密切配合下,才有這次的深度和完美的體驗。”陸飛認為本次專列開行可以說是一次實戰演練,全程都很順暢,“未來我們將會努力把中亞班列爭取更多的延伸,希望能把中亞五國在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遺跡、人文景點串聯得更多,我們將會用鐵路和專列這樣旅行的一種形式來據點呈線,最終成面,讓絲綢之路的旅行體驗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