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6月19日訊(記者 王競男)對于煙臺市牟平區86歲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高文選來說,不久前因跌倒導致左腿骨折住院的經歷,本應充滿無人照料的憂慮。然而,一個簡單的電話,卻為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溫暖。專業護工主動來到病床前,細致地照顧她的起居飲食、陪同檢查,成為了她住院期間的“臨時兒女”。這份關懷,得益于煙臺市今年年初創新啟動的“情暖萬家·愛心陪護”項目。
創新模式:一鍵呼叫,“免陪”服務解民憂
高文選老人的安心并非個例。面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普遍存在的“住院無人照料”這一現實困境,煙臺市民政局聯合市慈善總會,在今年1月創新推出了“情暖萬家·愛心陪護”項目。投入慈善資金115萬余元,創新性地采用“保險鏈接第三方機構”服務模式,為全市符合條件的1.9萬余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購買了住院陪護保險。該項目不僅是煙臺市18個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之一,更屬山東省內首創。
在保險期內,當這些特困人員因意外傷害或疾病入住煙臺市二級及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并有陪護服務需求時,只需撥打項目服務熱線報案,經民政部門與保險公司核對信息確認資格后,符合陪護條件的特困人員將獲得第三方機構提供相應天數的免費住院陪護服務。項目流程清晰明了,方便快捷,有效緩解了特困人員因缺少家庭成員互助共濟而面臨的住院陪護壓力。
服務升級:從“給錢”到“送服務”,溫情救助更貼心
“情暖萬家·愛心陪護”項目不僅是簡單的購買服務,更標志著煙臺市社會救助方式的重要轉型。該項目突破了傳統陪護險理賠程序復雜、賠付形式單一的局限,依托商業保險機構的專業優勢和市場機制,創新性地實現了社會救助方式從單一的現金救助向“物質+服務”救助的轉變。
服務內容聚焦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住院實際需求,第三方服務機構主要圍繞用餐、服藥、個人衛生清潔、醫患溝通等8項主要內容,提供專業、快捷、便利、貼心的住院陪護服務。正如照顧高文選老人的護工所言:“每天陪她做檢查、打飯喂飯、擦身體、梳頭,日常生活都由我來照顧。”切實保障了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病有所醫、醫有所護”。
多重保障:閉環監管確保服務“用心、安心”
為確保這項惠及困難群體的民生實事真正落地生根、服務到位,煙臺市構建了嚴密的保障和監督體系。服務過程力求規范透明,每例服務開展,第三方機構均采取分段式服務回應。護工在服務前會向服務對象或其親屬說明來意并出示項目“明白紙”,讓特困人員“心里明”;服務中,對服務內容、陪護時長等進行詳細記錄,并與醫患雙方及時溝通,讓特困人員“心里暖”;服務后,如實取得被服務人員的滿意度評價,相關記錄經保險公司核實后反饋至特困人員戶籍所在縣級民政部門,讓特困人員“心里安”。
在監管層面,實行“項目效果即時反饋+項目實施月報告+項目執行半年分析+項目質量年度評估”的鏈條式監督管理制度。縣級民政部門每月匯總上報本地項目實施情況;承保保險公司每半年向市民政局提交服務情況分析報告;年度末,市民政局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項目評估,其結果將作為項目后續調整優化的重要依據。此外,相關區市還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組織實施相關配套項目,形成服務合力,共同追求服務獲取“最簡化”、服務體驗“最優化”。
成效初顯,溫暖持續在路上
自今年1月啟動以來,“情暖萬家·愛心陪護”項目已初見成效。數據顯示,項目已惠及全市10個區(市)的232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服務滿意率達95%以上。
從“一鍵呼叫”到全程守護,“情暖萬家·愛心陪護”項目不僅織就了特困群體就醫保障的溫情網絡,更讓“病有所醫、醫有所護”的承諾照進現實。未來,煙臺市民政局將持續深耕民生服務細節,讓這份跨越血緣的守護化作驅散困境的暖陽,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市民,都能在這座城市感受到穩穩的幸福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