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新聞網/阿克蘇地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呂娜)2024年12月27日,天山托木爾景區成功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行列,成為阿克蘇地區首個獲此殊榮的旅游目的地。半年來,這座坐落于天山最高峰托木爾峰腳下的“地質博物館”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景區接待游客54.2736萬人,實現旅游收入2985.048萬元。近日,記者深入景區三大片區——大峽谷、塔村、博孜墩,探訪其從“創5A”到“穩5A”的升級之路。

6月29日,游客在天山托木爾景區游玩。 通訊員 艾則孜·沙木沙克 攝
硬實力+軟服務
雙輪驅動提升游客體驗
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將天山托木爾景區大峽谷的赤紅色巖壁染成流動的火焰。廣東游客陳素琴用手機鏡頭捕捉巖壁褶皺間水珠折射的彩虹。“每隔不遠處就有一塊‘小心落石’警示牌。這些警示牌連未開放區域都標得清清楚楚。”她點贊道。
這得益于天山托木爾景區管理委員會的“分片包干”機制。今年以來,干部們累計發現并整改服務短板76條,景區新增121處安全標識和29個垃圾桶。大峽谷總經理劉義說:“從更換破損護欄到規范商戶明碼標價,每個片區都有‘問題銷號清單’。”
在塔村游客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阿依古麗·色買提正進行“微笑服務”情景模擬訓練。“您好,需要幫助嗎?”她標準的微笑和流利的普通話,是景區26場培訓的成果。700余名從業人員通過案例研討、應急演練,實現了服務意識與技能雙提升。
“我在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工作,必須為每位游客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阿依古麗·色買提說。
如今,塔村已成為集觀光旅游、科學考察、休閑娛樂、避暑納涼于一體的度假勝地。“我們景點游客接待量持續攀升,游客最多時一天可達1萬多人次。”塔村負責人張思國說。
博孜墩的獨特風光同樣令游客流連忘返,這里擁有草原、戈壁、雪山、冰川、河谷等景觀,可在一天內體驗四季的氣候變化。“騎馬在草原上奔馳,欣賞成片的油菜花,每一處景色都那么迷人。”
6月26日,來自山東的游客邊凌飛盡享博孜墩之美,他說:“這里不僅有極致美景,更有熱情服務。”
“投訴電話24小時有人接,昨晚反映的民宿熱水問題,今早就解決了!”烏魯木齊游客張先生對投訴處理效率連連稱贊。景區設立的專人專崗投訴機制,讓游客權益保障“不斷線”。
業態創新+營銷破圈
激活文旅消費新動能
轟鳴聲中,一架直升機掠過天山托木爾景區大峽谷峭壁,這是新疆西帕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在試飛的招商項目。5月19日,這項投資千萬元的“低空飛行”項目正式與天山托木爾景區管理委員會簽約,未來游客可俯瞰峽谷冰川的壯景。
今年以來,天山托木爾景區把招商引資工作視為重中之重,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民間資本,多元開發旅游新業態,與疆內外旅游企業廣泛接觸,開展以資源招商、以項目招商、以商招商等投融資合作。
景區總面積752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76平方公里,雪峰冰川、紅層峽谷、鹽丘鹽河、稻田花海、草原戈壁等自然景觀與古絲綢之路北道歷史遺跡、民俗風情等人文景觀珠璧交輝,是集地質觀光、文化體驗、戶外運動、鄉村旅游、科普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每周五、六、日上午11時,全新升級的“陳湯迎賓”開城儀式會在天山托木爾景區一級游客服務中心上演。江蘇游客李文忠舉著云臺相機追拍:“演員盔甲上的銅片都是手工鍛打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吶喊令人震撼!”
據了解,該演出升級為浙江文旅援疆“雙珠”計劃重大項目,主要立足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現狀,通過不斷加大文化旅游援疆力度,持續拓展文化旅游的廣度與深度,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助力天山托木爾景區品牌創建。此次提升內容包含了“陳湯迎賓”文化演出的服裝、舞臺、道具、故事內容等,新版演出為游客呈現了一場融合幻想與史詩的文化盛宴。
塔村草場上,200米長的巨龍風箏正被柯爾克孜族少年飛向云端,四川游客李磊的航拍器捕捉到馬群與風箏同框的畫面——這是2025年溫宿縣賽馬風箏藝術活動的現場。在大峽谷,愛跑·2025中國環塔國際拉力賽的賽車碾過紅巖賽道,引擎轟鳴與峽谷回聲形成奇特共鳴。今年以來,景區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生態保護+富民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海拔2400米的博孜墩,柯爾克孜族牧民艾克來木·阿吾提帶著游客制作傳統刺繡。“以前放牧年收入3萬元,現在經營民宿、售賣手工藝品,收入翻了三倍!”他笑著說。這里依托“南疆喀納斯”的生態優勢,建成星空觀測站、特色民宿群,非遺工坊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成為研學旅行和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博孜墩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柯爾克孜族刺繡是游客的“新寵”。在寶美特柯爾克孜女子手工繡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里,刺繡技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布如力·斯開克正指導年輕人穿針走線,一幅幅絢麗多彩的花鳥、走獸圖案躍然指尖,游客們紛紛駐足觀賞、購買自己心儀的繡品。
作為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天山托木爾景區嚴格執行“開發與保護并重”策略。記者看到,博孜墩草原上的木棧道避開植被密集區。“今年我們整治了亂搭亂建現象,新增生態廁所和垃圾分類站。”博孜墩負責人唐斌介紹。
塔村的“農家樂一條街”煙火氣十足。村民祖里胡瑪爾·艾爾肯的餐館每日游人不斷,月收入超萬元。“景區安排我們參加了廚藝培訓,還幫忙設計菜單。”她笑著說。
“一天經歷四季,草原雪山隨手拍都是大片!”四川游客李磊在博孜墩的騎行視頻獲贊過萬。大峽谷的90%疆外游客占比,印證了其“引流”實力。對游客陳素琴來說,此行最難忘的不是5A的金字招牌,而是離開前在塔村撿到的一塊片巖:“石頭上有貝殼化石,原來這里曾是海洋。”當她把化石照片發朋友圈時,或許未曾想到,這塊承載著地球記憶的巖石,正見證著一個邊疆景區從“養在深閨”到“全域標桿”的蛻變。
當夕陽為托木爾峰鍍上金邊,這塊承載著地球記憶與人文煙火的土地,正以5A為起點,書寫全域旅游的阿克蘇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