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7月21日訊(記者 劉文瓊 通訊員 李成修 王婧)“醫師,這艾草聞著有點像曬干的薄荷,它真能驅寒嗎?”“醫師,夏天艾灸會不會上火?”
“您聞到的清香,正是艾草的‘脾性’,它能把體內的寒濕‘趕出去’,這可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智慧結晶。”
7月20日,是入伏的第一天,一場以“艾香初伏,艾尚手工”為主題的中醫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在煙臺毓璜頂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萊山院區拉開帷幕,眾多市民帶著對中醫學的好奇與熱愛,共赴這場艾香縈繞的中醫文化之約。

在中醫藥文化的長河中,艾草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最早在戰國時,《五十二病方》已記載用艾草熏治疾病;東漢時期,葛洪在《肘后備急方》提出用艾草熏燒預防疫病傳染,至今仍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和日常保健中。活動伊始,煙臺毓璜頂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主任王利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艾葉的藥用價值及傳統艾灸養生知識,結合歷史典籍與現代案例,解讀艾草“溫經通絡、散寒除濕”的原理,并分享三伏天艾灸的保健要點,讓在場的市民深刻感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時,手工艾條制作區早已香氣彌漫,方桌整齊排列,多年陳艾葉、桑皮紙、蛋清米糊等材料依次擺放,專業醫師為大家詳細講解了古法艾條制作的全過程。選材是制作優質艾條的關鍵,陳艾因其揮發油等有效成分更為醇厚,成為制作艾條的首選。專業醫師指尖輕捻艾草,通過觀察顏色、聞氣味等方法,讓市民們掌握了挑選優質艾草的技巧。王利介紹道:“真正的三年以上陳艾,氣味是醇厚綿長的,像老茶一樣有回甘。而艾灸則通過燃燒艾草產生的溫熱刺激,作用于人體經絡穴位,激發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從選材、制絨到卷制,整個過程充滿了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通過不斷揉搓拍打,去除根莖等雜質,篩選出優質的艾絨。好艾條要像姑娘扎辮子,緊實不松散,每個環節需要我們有一絲不茍的制作態度,確保各項步驟嚴絲合縫,這將直接影響到艾條燃燒的穩定性和效果。”隨后,專業人員拿起一邊示范并對錯誤動作進行現場糾正,“揉搓拍打需要前臂手腕發力,力道要勻,就像揉面團一樣有韌勁。”參與者們在醫師的專業指導下,見證了從艾草到細膩艾絨的轉變過程,依次將艾絨卷制成型,穩定粘合,蓋上專屬中醫印章,深刻感受到傳統工藝對品質和健康的追求。

面對親手卷出的艾條,小林激動地說:“這是我學會的第一門手藝!我們親手制作的艾條,不僅是一件手工制品,更是傳承中醫文化的載體!”今年72歲的趙奶奶小心翼翼地將艾條裝進布袋:“我要帶回家好好珍藏,留作紀念,這可是我花了心思做的。老伴腰再不舒服的時候,根據醫生的專業科普,可以直接讓他體驗一下中醫的療效。”此時,趙奶奶的笑容與艾條的暖金色交融成一幅溫馨的畫面。

“我膝蓋怕涼,能不能自己在家艾灸?”“艾灸是時間越長越好嗎?”“針對不同體質,艾條應該如何選擇?”與此同時,面對現場不少市民紛紛提問,王利圍繞艾灸的應用強調了以下注意事項:
1.建議提前去專業醫院做體質辨識,再選取合適的穴位進行艾灸;
2.防止艾灸時間過長,一般15分鐘—20分鐘為宜;艾灸過后及時補充水分;
3.患有急性疾病或空腹時,禁止艾灸;
4.在家自行艾灸的人群,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艾條,對于表淺病變,可選擇直徑較小的艾條;對于調理內部臟腑,可選擇較粗的艾條。
此次活動,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了解中醫文化、體驗傳統工藝的平臺,更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古老的中醫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